幼儿心理问题产生主要原因
有关专家指出,当前学龄前儿童心理卫生问题较为常见,家长们如不注意孩子的心理卫生保护,将会导致孩子在学龄期发生学习困难、交往困难等对学校适应不良的现象,个别少年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。
从目前情况看,造成学龄前儿童心理障碍的社会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:
一是父母文化程度的影响,其文化程度越低,儿童心理卫生问题发生率越高。
二是父母教养态度和教育方法的影响,如“母子脆弱症”就是由于母亲对孩子特别担忧和溺爱,导致孩子也发生忧郁及对母亲特别依赖,而缺乏自主。尤其是父母的教养态度矛盾,更会使孩子发生心理问题。
三是家庭气氛的影响,家庭和睦程度越差,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越差。据调查,和睦家庭儿童心理状况不佳的只占4。8%,不和睦家庭儿童心理状况不佳的有13.5%,而父母离异儿童心理状况不佳的则高达33.3%。
享乐原则和现实原则
上海心理健康热线-少儿心智
婴儿始终企图要满足他的每一个愿望。不管他是需要母亲的拥抱、吃的东西或是换潮湿的尿布,他总知道怎样让周围的人注意他,并了解他的需要。
弗洛伊德认为潜意识心理大体上也像婴儿一样,以相同的方式满足本身的希求--享乐。弗洛伊德所指的享乐(Pleasure)并不是一般所谓“有限的个人享受”的意思。他认为这个字包含了任何一种解脱(relief)的快感--如情绪痛苦以后的松弛或个人潜意识紧张的减除。
潜意识心理的愿望和要求像婴儿一样,对法律、伦理和禁忌一无所知,生活世界里的“可以”与“不可以”对它没有任何意义;他只知道自己需要什么;可能是关爱、重视、力量或者其他某些东西,若不设法得到是绝不甘休的。
这种冲动在每个人的心理深处造成一个“追求满足”的固定需要--这就是“享乐原则”了。弗洛伊德以为它是潜意识心理所奉行的“最高指南”。
但是,所谓“生活”就是这样一个过程:在我们能做的范围内调整我们愿意做的事情。
婴儿每次想得到人们的注意而总是哭喊时,他领悟到他的一切需求得不到相应的满足;成人想买件新衣服,因为经济不好而作罢;所爱的女人不愿和自己结婚,而法律有禁止自己强迫她……这些都是潜意识的愿望被外界环境否定的种种形式。
在潜意识心理里,某些受享乐原则刺激而产生的欲念常遭到另一个相反的力量的监察。弗洛伊德称后者为“现实原则”,我们每个人都有这个力量,用来统治我们的潜意识里那些无法无天的需求,并设法改造它们,使之适合于周围的现实世界--那个充满法律和责任的世界!
“现实原则”的典型例子既是法律、命令以及一些外在的需求。它与享乐原则的关系就像坚决的双亲和任性的孩子一样。
你了解孩子的心理世界吗?
孩子有孩子自己独特的心理,他们渴望自己能被父母理解。然而在绝大多数父母的观念中,儿童就是小孩子,是“尚未变成大人的人”,于是高高在上地看待孩子、了解孩子,因此很多时候无法真正进入孩子的心灵世界,甚至于存在着与童心世界相隔离的心理障碍,经常发生剥夺童心、童趣的事情。例如:不许弄湿鞋袜、不许玩泥沙、不许上树等,认为玩耍是浪费时光,强行安排孩子的课余时间,如加做家长的作业、练书法、学弹琴等,没有孩子自由支配的时间。然而不管家长认可与否,游戏是孩子抒发情感、认识世界的主导活动之一。也许孩子的许多言行、举止、乐趣和嗜好,在大人眼中是荒唐可笑的,难以理解的,但是在孩子心中却是美妙的,是他们的天堂和乐园。孩子通过自由游戏获得感性知识,接触世界,观察世界,开发了智力和创造力。在自由游戏中,他们渐渐明白了人怎样和自然界打交道,劳动怎样改变世界,自己应怎样接触世界。不管是做什么,如搓泥巴、挖沙子、绘画、做玩具、过家家、垒房子等,孩子的双手灵巧性受到锻炼,四肢的运动促使了大脑最富创造性区域的开发。如果认为孩子会越玩越野而横加阻拦,试图缚其手脚,那么会对孩子的心理造成伤害。正确的是只在孩子玩耍入迷或出格时,教育他们注意安全和卫生,诱导他们将兴趣转移到高雅、益智的游戏上,而不应粗暴地干涉、严厉训斥甚至拳脚相加。幼儿时期,不要过多地进行抽象思维的教育,如识字、背古诗等,只能用孩子的感性认识所能接受的形式来指导孩子认识世界。通过讲童话故事,以及绘画、唱歌来引导孩子认识大自然和社会,培养幼儿的感性认识能力,使他们能在自由游戏中冲破框框,表现新事物。孩子总是要长大的,总得走进成人世界,只是我们不妨“悠”着点,当孩子还倘徉在童年世界时,家长不必急于催赶,不要拔苗助长,应让他们多享受一些童年的欢乐时光。
|